7月末,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经国务院同意,已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并向社会公开发布。20条措施中明确提出提升电子产品消费,“利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柔性显示等新技术,推进供给端技术创新和电子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消费,打造电子产品消费应用新场景”。该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将进一步促进电子产品的重要上游——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近期《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如今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仅2021年我国新型显示行业产值规模与显示器件(面板)出货面积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就已分别提升到了36.9%和63.3%,成为全球第一。在京东方、天马微电子、东旭集团等产业链上下游不断的攻坚克难、战略突围下,我国终于打破“屏”颈,实现了在新型显示产业的并跑、乃至领跑。
(资料图)
从“缺芯少屏”到产屏大国
放眼显示行业的演进史,每一次显示技术的升级都依赖于装备和材料的技术进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指出,对于显示技术的发展而言,材料和设备是关键,占据着重要地位。控股三家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东旭集团在CRT显示时代和当下的新型显示时代两度打破国外垄断,为我国显示行业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和材料,并成为产业链上游的龙头企业,相关产能位居国内第一、国际前列,有力保障了行业的稳健发展。
东旭集团创业初期正逢CRT显示时代。当时,占彩电成本25%的电子玻壳一直被国外企业技术垄断,我国厂商不得不把大量利润拱手让与他人。面对这样的被动局面,东旭集团迎难而上,发力研发电子玻壳装备,最终掌握了全套装备制造能力。至2004年,东旭集团成长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子玻壳装备制造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与此同时,显示产业的大局正在悄然变化。2003年,京东方通过收购韩国现代电子TFT-LCD业务进入液晶显示领域;同年9月,在北京建设了中国大陆首条依靠自主技术的液晶显示生产线——北京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的“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
但由于国内不掌握以液晶玻璃基板为代表的多种显示材料的生产工艺,导致液晶面板产能有限、成本高企,仍长期依赖进口,威胁着我国整个新型显示产业的安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面板业贸易逆差达到历史峰值的1487.96亿人民币(按照2008年底汇率计算)。上游受制于人使得液晶电视的成本居高不下,当时人们笑言,一台液晶电视的价格能在小城市买一套房。
在此背景下,东旭集团于2004年战略性转攻面板的核心材料——液晶玻璃基板,当时国外也仅有几家公司掌握其制造工艺,足见其生产难度。东旭技术团队历经无数次推倒重来,最终在2010年实现了突破——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国产化,为国内面板业实现了有力配套,再次为国家从显示产业上游源头突破了瓶颈。
掌握相关技术后,东旭集团与京东方等面板企业开始了补链、强链的产业化布局。
5代线主要用于生产显示器,若想经济地制造大尺寸电视,必须得有6代及以上代次的面板产线。2009年4月,京东方在安徽合肥开建国内首条第6代面板产线;2011年,东旭集团在安徽芜湖设立生产基地,并在那里率先实现了第6代液晶玻璃基板的高质量国产化,为中国电视用上中国屏打下基础。
随着显示产品大屏化趋势逐渐走强,2015年10月,京东方在福建福州开工建设第8.5代面板产线;翌年3月,东旭集团也在那里投建了国内首条第8.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从5代、6代到8.5代,东旭集团为国家实现了液晶玻璃基板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在东旭集团的“国货”推动下,液晶玻璃基板终于降价——最高达九成,为下游累计降本达2800亿元,让主流尺寸的液晶电视价格从万元降到了千元,为产业和社会创造了极大价值,成为以供给侧高质量发展,拉动需求侧消费升级的产业典范。
回顾我国的显示产业,CRT时代虽然一家独大,但这一产业已属强弩之末;转型至液晶显示后,最初又因为没有核心材料而毫无竞争力。正是东旭集团液晶玻璃基板的国产化吹响了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链上游“进口替代”的号角:2011年,三利谱和盛波光电先后投产1490mm宽幅偏光片产线;2014年,八亿时空推出IPS模式混合液晶材料……稳链保量、降本提质,这些“补链者”的突破直接推动了我国新型显示行业的崛起。
从产屏大国到产屏强国
目前,国内面板厂商已实现了向苹果和三星公司的手机产线供货,标志着中国面板在性能和良率上已经比肩老牌韩系龙头;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从运动员们脚踏的“锦绣之路”,到31名火炬手共同点燃的太阳神鸟点火盘,中国的显示技术把东方的神奇瑰丽呈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跃迁,社会对显示产品的需求正朝着高清、大屏、异形、超薄、可折叠等方向发展。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早年曾提出一条显示产业的生存定律,业内称之为“王氏定律”——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而这一周期正被缩短。当前,面板产业正在推动我国从面板大国向面板强国发展而努力奋进,本土上游厂商在此期间能否赶得上、拿得下,持续突破“卡脖子”,备受关注。
随着多年的技术积累,东旭集团已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子玻璃溢流下拉法和浮法两大工艺“秘方”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具备全套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及装备制造能力的企业,相关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上述技术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支撑着该公司近年来的不断创新突破。
在液晶显示领域,东旭集团于2020年成功量产下线了LTPS玻璃基板。该材料应用于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窄边框的高端液晶面板,能够用来制造高端笔记本电脑、电竞屏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其优异的性能,这种材料还被用于车载显示,为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下了绚丽而又坚实的基础。
在液晶显示领域一路高歌的同时,我国企业又瞄准了正在崛起的以柔性屏为代表的OLED显示这个新赛道。相比于液晶,OLED显示具有响应快、高色域、高对比度、可柔性等优势,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乃至高端电视上被广泛应用,拥有巨大的产业应用前景。
维信诺是我国最早做OLED显示的企业,目前已拥有一万多件OLED领域关键专利。该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德强表示,OLED还没有到技术完全成熟的阶段,还有更多的新形态、新技术出现,所以就更加需要创新;不能够在技术路线,在专利、知识产权,在关键材料上面被“卡脖子”。
制造柔性OLED面板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关键材料——OLED载板玻璃,目前,国内仅有东旭集团一家本土企业能够生产这种材料。据了解,OLED面板在制造过程中热处理温度高,载板玻璃因受热处理影响会产生不可逆的收缩,收缩量将直接影响显示面板质量,这对载板玻璃提出了极高的技术挑战和质量要求。长期以来,这种材料的生产技术由美国和日本企业引领。2020年,东旭集团依托自己掌握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技术,终于量产下线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LED载板玻璃,提高了我国OLED面板的本土配套能力,也提高了国产OLED面板的竞争力。
近年来,东旭集团顺应新型显示产业的新趋势,还研发出了用于折叠屏的UTG超薄柔性盖板玻璃、Mini LED相关材料。公司董事长李兆廷表示,东旭集团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振兴民族工业,破解国家“缺芯少屏”难题;在全球显示产业新旧技术转换迭代的战略窗口期,东旭集团将面向下一代新型显示关键材料,持续开展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前瞻布局全球显示产业迭代升级,为建设我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成为显示强国而奋进。